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中國制造正在譜寫全球逆襲的史詩。
今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593034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5%,比一季度加快1.0個百分點。其中,工業控制計算機及系統產量增長34.1%,與太陽能電池、新能源汽車,成為產品增長的3大亮點,而全國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長15.4%,為高技術制造業取得長足進步、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提供強大支撐。
數字賦能,讓制造更“聰明”、發展更“智慧”,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中國經濟依舊迸發能量,匯成了“什么狂風暴雨也掀不翻的大海”。
現在,中國的個人計算機、手機、家用電器、太陽能電池板等一批重要產品產量占全球一半以上,高鐵、船舶、電力裝備、工程機械、通信設備等領域已形成特色優勢。中國機電、中國高鐵、中國航天、中國軍工、中國手機、中國造船、中國工程建造……紛紛成為全球市場的主導力量之一,成為中國式現代化享譽全球的工業名片。
這背后,中國已建成2100多個高水平的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其中有209個是示范標桿工廠;培育了6000多家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建成具有一定區域和行業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達到240家;重點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了58.6%,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到了77%。
數字技術、數字經濟,引領產業變革的先機,匯聚成產業轉型升級的強大勢能。
一部中國工業發展史,和逆襲打臉的爽文套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剛解放時一窮二白,拿著一無所有窮小子的設定開局,在歐美等一眾老牌工業強國的鄙夷中,篳路藍縷艱苦創業,跌跌撞撞地野蠻生長,現在成長為世界第一工業國,工業產值是美歐日總和。
從高鐵到盾構機,從新能源電池到新能源汽車,一旦我國突破了某項技術,就能很快做到全球領先,將曾經為西方國家帶來巨額利潤的產業直接干成“白菜價”,中國因此被戲稱為“發達國家粉碎機”。
這樣波瀾壯闊、效率極高的現代化、工業化,創造人類歷史的奇跡,究其原因,除了自主創新志氣和能力、超強組織力行動力、超大市場的規模效應、高素質人口和人才優勢,跟西方國家相比,還有一個重要的不同:
西方發達國家是一個“串聯式”的發展過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按順序發展,發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時間。我們后來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來,發展是一個“并聯式”的過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是疊加發展的。
比如安徽,從“銅墻鐵壁”到“芯屏器合”“集終生智”,從數量擴張到質量提升,主動擁抱數字技術,帶來制造業不斷創新進階。
全球10%的筆記本電腦、20%的液晶顯示屏在安徽生產,全國每3臺冰箱、4臺洗衣機、5臺空調有1臺是安徽制造。全國出口的每5輛汽車就有1輛是安徽造。安徽經濟總量首次站上4萬億元臺階, 產值超千億元的工業行業達14個。
在鋼鐵行業,數字車間引入5G網絡,一舉實現天車作業的遠程操控,綜合效率大幅提升;在家電行業,工業互聯網聯手人工智能技術,不僅提高了產品缺陷檢出率,還有效減少了人力成本……一個個新場景競相落地、一次次新突破加速實現。
而今,安徽正打造“新能源汽車之都”。比亞迪掌舵人王傳福感慨:“合肥是新興產業的福地。”將中國總部放在合肥的蔚來汽車掌門人李斌也表達過同樣的意思。
先進生產力往往在具有創新能力和創新效益的文化環境里落腳,取得突破。未來5年,安徽將聚焦5G、生物制造、工業互聯網、綠色低碳等重點領域,不斷豐富和拓展新的應用場景。擴大優化新興產業領域的建設布局,實施“機器人+”應用行動,推動物聯網產業規?;?、集約化發展 ,打造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的新興產業聚集地。
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正為安徽制造發展壯大升級提供澎湃動能。
信息技術深刻影響各行各業轉型升級,時刻關乎千家萬戶美好生活,將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所有信息技術產業鏈上的機構、人員使命重大、正當其時、大有可為。
熱烈祝賀省軟測中心測試大賽LOGO經過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受理、初審、公審等一系列法定程序,正式獲得第9類商標注冊證書。
商標是知識產權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的無形資產,凝聚著生產者、經營者的智慧和勞動,體現著企業的經營成果。
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我中心將不斷擦亮品牌,努力為客戶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持續助力提升信息技術自主創新能力,用更多創新成果,為安徽“四化同步”、加速崛起,注入一股股信息化的“源頭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