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軟測中心通過合肥市大數據企業認定!談談大數據產業“乘數效應”

傳統經濟中,生產要素主要指土地、勞動力、資本和技術。2020年起,中國官方認可的生產要素多了重要一項。它賦予土地、勞動力、資本和技術等要素新的內涵,讓實體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站上新的風口。

它就是信息時代的“新石油”、數字經濟的關鍵核心要素——數據。

一片農田,連上智能化農業裝備,就能收集、傳輸、處理和分析農田、作物、環境等數據,成為高效的數字農場。連上生產管理APP、運用直播帶貨,手機就會變成為新農具。疫情期間,上億人同上網課的經歷人們記憶猶新,高效運轉、清晰流暢的網絡課堂,凸顯了中國以寬帶、移動通信網絡、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數字基礎設施的底氣。政務服務和城市運行領域的管理、業務和信息集中到一個網絡系統,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城市運行“一網統管”,群眾手機中“皖事通”等便民服務軟件用得更絲滑順心,城市管理者還能精準發現和協同處置風險隱患。而在線醫療、在線娛樂快速成長,網絡購物、移動支付、共享經濟等充滿活力,都離不開大數據支撐、賦能。

大數據產業,是以數據生成、采集、存儲、加工、分析、服務為主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讓數據存起來、跑起來,用起來,成為加快安徽乃至全國經濟社會發展質量、效率、動力三大變革的重要引擎。

咬住“芯屏汽合、集終生智”新產業、跑出“黑馬”速度的科創之城合肥,尤其重視發掘數據要素價值,提升數字經濟發展動力及社會生產力水平。

近十年,合肥GDP從2012年的4167.98億元,躍升至2022年的1.2013萬億元,跨越八個千億元臺階。這座城市“跑”得這么快,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日新月異融合發展,是產業不斷升級、能級不斷跨越的重要密碼之一。

合肥乃至安徽省夯實數字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體系“兩大基礎”,強化數字技術創新體系和數字安全屏障“兩大能力”。截至今年5月,市級大數據企業存量1655家,培育省級大數據企業525家,占全省75%。全市有15家大數據企業成功上市,另有3家獨角獸企業和11家潛在獨角獸企業。培育“量子通信第一股”、“數字貨運第一股”,研發出全球首顆智能穿戴領域人工智能芯片、國內首臺自主知識產權的量子計算機、世界首次千公里級量子糾纏密鑰分發等一批標志性產業創新成果。構建了“新一代政務云+城市中臺+應用場景”三位一體“城市大腦”,在國內率先建設開通規模最大、用戶最多、應用最全的量子城域網等。

近日,安徽省軟件評測中心順利通過合肥市數據資源局的評審,被正式認定為“合肥市大數據企業”。這是今年安徽省軟件評測中心深耕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主戰場、服務推動數字技術發展獲得的又一次實力認可。

數據獲取和使用過程中不會污染環境,數據可以循環使用,數據會越用越多,老數據經過加工后可以變成新數據。但發揮數據價值、讓數據成為資產并不容易。人們的生活、生產中大量原始數據存在質量差、價值密度低等問題,必須經過采集和存儲,更需要經過多次加工,包括但不限于治理、建模和分析挖掘等工作,才能達到數據的規范化、資產化,實現共享和流通,進而發掘使用價值 。

數據資產化、價值化過程中,一般需要三層軟件技術能力的支撐,最底層是基礎軟件,一般包括大數據基礎平臺、數據庫、數據中間件和數據科學平臺等,對多種場景、多種來源、多種類型的源數據進行有效的采集、儲存、管理,并提供相關開發平臺和工具。中間層是數據應用系統,構建在基礎軟件之上,包括數據倉庫、數據集市、情報搜索、數據共享流通平臺等,滿足用戶各場景應用的數據需求。最上層是數字化運營、數字化決策、智能制造、數字營銷、智能風控等應用系統,將數據價值轉換為業務價值 。

安徽省軟件評測中心作為安徽省率先成立的新一代信息化項目檢測機構,自2002年8月成立以來,致力于發展成為權威的新一代信息化項目檢測、評估機構,努力為業界提供專業、高效、優質的服務。

從消費互聯網的上半場,進入到產業互聯網的下半場,省軟測中心將持續加大研發投入,以提升區域乃至全國軟件質量為己任,以多樣化的軟件檢測解決方案為依托,繼續拓展本地市場,不斷創新、完善服務體系,支持服務龍頭企業,進而帶動全鏈發展,增強集群效應,帶動合肥市乃至安徽省軟件企業上下游企業集聚壯大。

新一代信息技術作為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重要底座,軟件產業做大做強正當其時。

省軟測中心將打造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新一代信息化項目檢測產業高地,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入經濟社會各領域全過程,充分發揮大數據產業的乘數效應,更好擔負踐行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時代使命!

CHINESE壮男GAY强迫野外XX